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风采

马培松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马培松诗歌

发布日期:2019-07-09 11:57   作者:宋长丰(绵阳)    【字体: 】   阅读:

    囿于学识,我阅读的新诗不多,最大的感觉是读不懂。不过,读绵阳诗人马培松的诗,却让我有了许多收获。容易读,读后又有一种意犹未尽的味道,这是最直接的阅读体验。

   听闻马培松的诗属于“口语化写作”风格,但我认为他的诗是上承胡适“尝试”之余绪。胡适在诗歌写作上开创的一代风气,与“唐之诗祖”陈子昂相比拟,也毫不逊色。陈子昂一改齐梁宫廷诗作颓唐之现象,体现一种直追汉魏风骨的气派。而胡适,又是大胆使用白话入诗、口语入诗的急先锋。他说:

   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

    因此,胡适写的新诗,形式上抛弃了格律、平仄的束缚,内容上就是“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这样浅近直白的语言。马培松的诗,读来也极为顺畅,如“大雁飞成行,太阳照在屋顶上,油菜花儿黄”。

    要说意犹未尽,那首《乐山大佛》堪为代表:

   乐山大佛/几年前/我来看你/你坐着/几年后/我见你还是坐着/我就在想/我们托付您/那么多的事/你怎么办得了

   寥寥数语读完后,首先想到的是《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薛宝钗的一段话:

   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

   研究《红楼梦》的学友李宝山告诉我,钱钟书的《管锥编》里还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苏东坡的一首诗,里面说“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种地的希望下雨,割麦子的希望天晴。坐船的希望顺风,不过这样一来往回走的就觉得恼火了。如果使人人的心愿都要满足,那么老天爷一天也要变不知道多少次了。另一个例子是古希腊一个喜剧,“言天神欲远离人世纠扰,故居至高无上之处,不复见下界之交争、闻下界之祷祈,盖多不胜管,遂置不管矣。”

   民国女神林徽因有一首著名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把四月天写得美好无比。不过现实是,四月天不好做得。冯梦龙在《醒世恒言》里讲了一个叫施复的养蚕,蚕很不好养,紧跟着来了一句江南歌谣:做天莫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时麻要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以上种种,与马培松之 《乐山大佛》发出的感慨,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句的原创性,说来简单实则非常不容易。要当一个诗人,写出好的“口语化”作品则更为不易。既要有口语的直白易懂,又要有独属于诗人自己的语言系统,何其困难也。然而,原创又往往是判断一个作家、诗人是否“称职”的最基本要求。

   陈忠实在《创作感受谈》中表达过:没有独特的发现,就只好重复已被无数中学生重复了的陈词滥调,贫乏而又苍白,毫无生命活力。······如果不能培养锻炼出自己直接把对生活的观察变成准确的形象的能力,那么就很难向读者提供哪怕是一句鲜活的具有生命的东西。

    毫无疑问,马培松的诗中,不仅具有独立的原创的表达,而且有的还具有幽它一默的功能。如《成绵高速货车上的鸭子》,群鸭的欢呼让诗人想到,不知他们知不知道,前方是成都,不是天堂。读到此处我想,这里的成都也许还意味着是屠宰场呢。又如《与贾岛先生再寻隐者不遇》,将唐诗的意境与当下进行糅合和互动,老师当隐者是被逼的,物件、房价太高,老婆又跟别人跑了,真的是诸事不顺。而此时老师跑到山里去连手机也没有带,神来一笔便是这首诗的结尾:

    即使带了也没有用/已经半年没有交电话费了

   马培松还有一首《与李商隐登乐游原》颇为巧妙。李商隐的诗,是一种纯粹的情感表达,看不到诸如杜甫、白居易那种,有很多背景的真实故事在支撑。后来李商隐的诗不好解不易解,但又比较好套用,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登乐游原》,这是处于牛李党争夹缝中生存的李商隐的感慨,抛开这层含义单看诗所传递出来的,这更像一个职场上不得志的青年,趁着假期跑来换个环境换个思路,看到美景了高歌一曲“夕阳无限好”。马培松在这里写“我得整理整理我的旅行笔记了”。正因为是相隔千年的局外人,培松先生越是一种闲散、恬淡的心情,越能烘托出前辈诗人孤独、寂寥、无人能懂的惆怅。这就是一种文艺美学中展示的“残酷的对照”。

   马培松的诗,往往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感受,诗歌内在所传承的,还是从《诗经》开始有的“比、兴”等修辞手法。嵇康曾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边弹琴一边看天上的鸟,手眼并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后来出现一个成语“目送手挥”,指的就是一语双关、意在言外。读了马培松的诗,也许对理解这个成语、这个典故,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马培松,男,四川三台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绵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绵阳市作协主席。有诗歌作品发表于《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探索》及美国、新加坡和港、澳、台等地区文学刊物,并收入《中国诗歌精选》《新世纪诗典》《国际汉语诗歌》《中国新诗排行榜》《中国星星诗刊五十年诗选》《四川百年诗歌选》等30多种诗歌选本。出版诗集《马培松诗选》《2011:发给自己的诗歌邮件》等。曾获《人民文学》“青春中国”诗歌奖、四川省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第八届巴蜀文艺奖等,部分诗歌被翻译成英、韩文,“写诗就是穿过林中路去看风景”。

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蜀ICP备12001441号-1
电话:0816-229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