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风采

蒋淑梅

为有暗香来——记国家一级演员、第1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淑梅

发布日期:2019-07-11 09:04    【字体: 】   阅读:

    从1979年登上舞台到现在,她从事川剧表演艺术已经整整30年时间。30年来,舞台上,她是痴情的焦桂英,刚烈的孙尚香,粗俗的崔氏,华贵的杨玉环……在轻歌曼舞里演绎不同的人生;舞台下,她牵头组建了省内惟一的川剧团带班,为了川剧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奔走呼吁…… 

  她就是蒋淑梅,国家一级演员、第1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蒋淑梅出生在重庆潼南山区农家,没有耳濡目染,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她深厚的艺术造诣来自于30年来对川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13岁时,蒋淑梅就凭着一条好嗓子考入重庆潼南川剧团,主攻青衣,闺门旦,1979年正式登上川剧舞台,开始了自己的川剧艺术生涯。在潼南川剧团,川剧折子戏《出北塞》、《送行》,大幕戏《珍珠塔》、《云中落绣鞋》等剧目中,都有她的出色演出。1987年,蒋淑梅调入遂宁市川剧团,并拜在具有川剧“皇后”之称的许倩云门下学习,表演艺术有了质的飞跃。1989年,她演出的《思凡》,以动情的唱腔,细腻的表演,首获“金鹰杯”电视大赛“荧屏奖”,同年表演的《马嵬轶事》获四川省振兴川剧第五届汇演优秀演员奖。1992年,在现代戏《周八块》一剧中,她饰演的覃春秀获得四川省振兴川剧第六届会演优秀演员奖。

  1994年,走红遂宁的川剧名旦蒋淑梅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绵阳市川剧团,进团后,分配给她的第一个角色是川剧《大禹魂》中的涂山氏,是一位远古时期的部落女酋长。为了超越自我,蒋淑梅放弃了温婉柔美的常用唱腔,而是采用高亢激昂的唱腔,突出洪荒时代的豪迈与奔放;没有了惯用的三尺水袖,蒋淑梅就把川剧老生和武生行当的台步、形体融化到“涂山氏”身上,赋予了“涂山氏”刚强执拗,性烈如火的舞台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尽管涂山氏在全剧中只是一个配角,蒋淑梅却以她出色的表演在中国第四届戏剧节上捧回了优秀演员奖。

  遂宁名旦蒋淑梅在绵阳的川剧舞台上站稳了脚跟,打响了头一炮,绵阳的舞台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这位勤奋刻苦的川妹子。1996年,在四川省首届川剧旦行大赛中,蒋淑梅带去了《武松杀嫂》和《劝学认子》两处戏,剧中人潘金莲和玉英分别以花旦和青衣应工,充分展示了她扎实的基本功和塑造人物的能力,一举拿下了大赛一等奖的第一名。

  此后的几年里,蒋淑梅在绵阳的川剧舞台上演得风声水起,拍摄了舞台艺术片《绣襦记》,主演了省内第一张川剧MTV《绵州赞》,获省级电视音乐艺术片一等奖,主演的原创川剧《箫声咽》获首届全国川剧艺术节金奖,由她表演的折子戏《三祭江》和《衣冠梦》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成舞台记录片,至今还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随市政府出访新加坡、日本,把川剧唱出了国门……

  出了名的蒋淑梅没有忘记自己所追求的是艺术上的永无止境,是对于自我的不断超越。她依然“勤”字当头,“苦”字相随,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由此,她在艺路之旅中走得清苦,走得踏实,也走出了累累硕果,走出了一个为广大川剧观众所喜爱的川剧名角。

    梅花奖是每一个戏曲演员追求的目标,1997年,在著名导演邱明瑞的帮助下,蒋淑梅以一出精心准备的个人专场吹响了向梅花奖冲刺的号角。专场由三出特色鲜明的折子戏组成:《武松杀嫂》中以花旦应工的潘金莲,《衣冠梦》中以泼辣旦、青衣旦应工的崔氏,现代戏《醉虎》中以老旦应工的黄母,三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代的妇女形象,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活现在舞台,恰恰体现了蒋淑梅驾驭不同人物的能力和功底。1998年的金秋十月,在风光如画的西子湖畔,蒋淑梅如愿以偿地登上了中国戏剧第十五届“梅花奖”的颁奖舞台,在从艺近二十年之即,摘取了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项。手捧沉甸甸的奖盘和证书,蒋淑梅潸然泪下。她想起了排练场上的挥汗如雨,想起了练功时留下的青肿淤伤,想起了大幕背后老师、同行、家人的相扶相帮……是啊,花儿开的时候,人们惊羡它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血和泪。

  马不停蹄的演出,摩肩接踵的观众,如潮涌来的鲜花和掌声,蒋淑梅的艺术之路似乎坦荡平直,没有磕磕绊绊。不过,就在不经意间,此时的蒋淑梅却面临着一次人生的磨砺和艺术的蜕变。

  2000年,绵阳市举行了大规模的艺术体制改革,将绵阳市川剧团、绵阳市歌舞团以及红星影剧院三家单位合并,组建绵阳市艺术剧院,蒋淑梅被委以艺术剧院副院长的职务。当蒋淑梅坐在了副院长的办公室里,她突然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昔日相伴的舞台姐妹纷纷离开了自己,诺大的一个川剧团,只留下了十八个人。绵阳的川剧艺术难道就要枯萎了吗?自己的艺术道路今后该何去何从?蒋淑梅陷入了痛苦的思索和抉择中。她暗自下定决心:既要当好院长,又要做好演员。

  为了扩大绵阳川剧的影响力,蒋淑梅想尽一切办法组织演出,并制定了“一年一出戏”的演出原则。2002年,在纪念川剧振兴20周年之际,剧院组织了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演出了《太君辞朝》、《渔家乐》、《黛玉焚稿》等一批传统和新编折子戏。2003年,由蒋淑梅担任总策划的一台川剧晚会《川音川韵颂盛世》在绵州大剧院隆重上演,这台晚会不仅推出了一批新创剧目和一批青春靓丽的演员,更重要的是在演出的整体策划、舞台包装上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和探索。2006年和2007年,蒋淑梅又组织推出了两届川剧演出周活动,广场搭台唱戏的演出方式,使川剧的演出从剧院回归民间,吸引了大批观众。特别是在2004年,蒋淑梅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文艺大蓬车”的演出理念,以“一辆车、一台戏、一个村庄”的演出方式,把川剧的演出直接送到农村,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从2004年至今,文艺大蓬车已经在全市巡回演出达200余场,观众超过了40万人次。2005年,中宣部授予绵阳市艺术剧院“全国三下乡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文艺大蓬车”的先进经验。作为剧院的领导,蒋淑梅只要能抽出时间,都会亲自带队深入平武、北川的青片、禹里、桂溪等偏远乡镇和各县市区社区、乡村参加演出。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她参加的下乡演出就达300多场次。

  业务演员的培养,在剧团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对年轻演员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她们才是绵阳川剧未来的希望。2006年,蒋淑梅多方奔走,在省文化厅和绵阳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绵阳市艺术剧院开办了省内惟一的川剧团带班,从全省各地招收了一批川剧小学员,蒋淑梅开始将主要精力花在了培养年轻演员身上,亲自为她们制定了三年培训计划,并且坚持亲自授课,把自己的唱腔、身段等川剧绝活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义务为川剧培养接班人。2009年8月,在江苏盐城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中,绵阳市艺术剧院川剧团团带班的小演员陈若梅、李玲琳、桂豪杰获得"小梅花奖"。

  在抓好剧院业务建设的同时,蒋淑梅也没有放弃自身的艺术追求。2002年,在第二届中国川剧节上,蒋淑梅又拿出一场精心准备的个人专场,除了她的拿手好戏《三祭江》和《衣冠梦》外,她还在《宝玉哭灵》中反串生角,塑造了一个怡红公子贾宝玉的形象。随后,蒋淑梅又在《贵妃醉酒》中扮演杨贵妃一角,尽管在川剧传统戏表演程式和唱腔中尚有类似人物表现可供借鉴,但蒋淑梅并不以此为满足,在导演邱明瑞的帮助下,她从贵妃这个人物的内心着手,通过细致入微的揣摩使之外化,并达到传神的效果。由这个理念出发,无论从肢体动作到唱腔表达,她都对传统的川剧表演艺术做了幅度不小的改进,而她也在“老戏新演”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继承不泥古,创新蕴传统”的表演风格。

  2005年,绵阳市艺术剧院斥资100万元打造了大型川调音乐剧《黄颜色·绿颜色》,蒋淑梅成功地在剧中塑造了一个孤独开拓的女村支书邓立梅的艺术形象。这出戏在2005年底参加四川省新剧目调演,一举囊括了包括编剧、导演等在内的11项大奖,蒋淑梅也拿下了优秀演员奖的第一名。

  30年来,蒋淑梅为川剧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川剧界前辈和同行的喜爱。2009年10月14日,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联、绵阳市委宣传部特地为纪念她从事川剧艺术三十周年而举办了一场专场演出。从14岁跨入艺校开始,在这方寂寞难耐的舞台上,蒋淑梅已经挥洒了近三十年的青春岁月,也曾彷徨,也曾徘徊,然而在诸多诱惑面前,蒋淑梅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是川剧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今天的一切,都得益于川剧。我不想把理由诠释得冠冕堂皇----留下,只是为了对得起曾经的付出”面对鲜花与掌声,荣誉与名利,角色与舞台的变化,蒋淑梅一直保持着平静和内心的淡定。

    蒋淑梅中国剧协会员、川剧一级演员、市戏剧曲艺杂技家协会主席,绵阳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六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市拔尖人才。

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蜀ICP备12001441号-1
电话:0816-2291662